首页 资讯 正文

风吹麦浪起 再上神禾塬——陕西西安夏收见闻

体育正文 245 0

风吹麦浪起 再上神禾塬——陕西西安夏收见闻

风吹麦浪起 再上神禾塬——陕西西安夏收见闻

新华社西安6月7日电 题:风吹麦浪起 再(zài)上神禾塬(yuán)——陕西西安夏收见闻 新华社(xīnhuáshè)记者刘彤、邵瑞 风吹麦浪(màilàng)绿渐黄,蝉鸣一声夏始忙。芒种节气刚过,地处终南山下、神禾塬上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江兆村的成片粮田,迎来(yínglái)了一年中紧张(jǐnzhāng)的麦收时节。伴随着三台大型联合收割机的轰隆作响,看着一辆辆谷物拉运车在田间行驶,眼前紧张的小麦夏收(xiàshōu)景象(jǐngxiàng),让记者有些目不暇接。 图为收割机在神禾(shénhé)塬万亩(wànmǔ)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邵瑞 摄 神禾塬上(shàng)超2.2万亩的这片麦田,以(yǐ)种植方式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为目标,多年来,一直都是陕西省粮食(小麦)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区所在地。因为产量稳定、品质优良(yōuliáng),让(ràng)已在这片土地耕种多年的西安市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对今年的夏收(xiàshōu),依旧信心满满。 紧盯作业农机具的前行轨迹和出谷速率,忙里偷闲(mánglǐtōuxián)间,薛强在田垄边与记者攀谈了(le)起来。 图为收割机在神禾塬万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作业(无人机照片(zhàopiān))。新华社记者邵瑞 摄(shè) 薛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陕西关中平原遭遇多年未见的冬春连旱,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成取得的成效,他们粮田基本没有受到多少影响(yǐngxiǎng)。“这茬小麦播种以来,受益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布设的水肥一体化智能(zhìnéng)灌溉系统,只要麦田需水,我就能在手机上(shàng)实时操作(cāozuò),通过高杆喷灌、地埋伸缩式(shēnsuōshì)喷灌等7种技术模式(móshì),实现精准控水、及时灌溉、节约用水。” 随手(suíshǒu)掐下一株麦穗并用力搓掉麦皮,薛强嘴角掠过一丝微笑:“你看我们麦田(màitián)的小麦,籽粒黄亮、颗颗饱满(bǎomǎn),这是在我十几年的种粮生涯中,从未见过的。” 他告诉记者,测产结果显示:西农733、长丰2112等优质、高产、抗病品种(kàngbìngpǐnzhǒng),今年在神禾塬(yuán)的(de)种植过程中,获得了亩穗数45万株以上、穗粒数超40个、千粒重超40克的优异表现,示范田里的小麦亩产因此获得了1200斤(jīn)(jīn)以上、局地1400斤的表现,较往年1100斤的亩产增幅不少。“智慧灌溉系统让神禾塬成(chéng)了稳产田。”他说。 图为国家电网西安市长安区供电公司(gōngsī)工作人员在神禾塬机收现场操作无人机助力(zhùlì)夏收。(蒿曦 摄) 今年夏粮能在不利的气象年景下获得不错的收成(shōuchéng),薛强的父亲薛拓,一位和粮食种植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种粮好手(hǎoshǒu),有着更深的体会。 他向记者介绍(jièshào),在小麦等(děng)粮食作物(liángshízuòwù)大面积单产(dānchǎn)提升过程中,耕作、种植、管理、收获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每个环节增产一小步,就能获得粮食增产的一大步。“就拿灌溉来说,正是有了大型(dàxíng)节水喷灌机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在田间生产中的及时(jíshí)应用,才确保了今年我们合作社粮食生产的稳定。在种植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以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益更好为目标,永远是我们合作社种粮的追求。” 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群峰说,作为陕西粮食主要产区之一(zhīyī),2025年长安全区小麦应收面积近25万亩,目前大规模机收作业正在(zài)全区范围内展开。“紧张的夏收结束(jiéshù)后,长安区即将进行玉米、水稻、大豆等秋粮(qiūliáng)作物的大规模播种。我们有信心在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粮食生产(shēngchǎn)常年保持稳定。”他说。
风吹麦浪起 再上神禾塬——陕西西安夏收见闻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